文章详情

您当前的位置:首页 > 行业科普 > 健康生活 >

您当前的位置:首页 > 行业科普 > 健康生活 >

说说我们对白羽肉鸡的惧与爱

原发表日期:2018-11-30来源:美食信仰作者:余建强 韩慧敏

原发表日期:2018-11-30

来源:美食信仰

作者:余建强 韩慧敏

       除非你是天生而又持念如一的素食主义者,不然你就不可避免地吃过白羽肉鸡,而且可以肯定,还是经常性吃。
       大大小小的西式、中式快餐店,楼宇间奔流不息的外卖,总是人气爆棚的大学食堂,盆盈钵满的单位职工自助餐厅,炭火与油烟相激荡的夏夜烧烤摊……它们用到的鸡肉,几乎都来自白羽肉鸡。如果你到超市要为家人采买鸡肉,看到冷柜上分装罗列的鸡腿、鸡胸肉、鸡翅,那你就可以肯定,它们是白羽肉鸡无疑。
       白羽肉鸡就是我们平时说的“肉鸡”,在稍微上了点年纪的人那里,它还有一个更为干脆的名字——洋鸡。之所以说它干脆,是因为相较于笼统的“肉鸡”和过于专业的“白羽肉鸡”,它更直白简洁地指明了这种鸡在中国的本质——来源于海外异邦,过去是,本质上现在依然是,因为直至今天,最上游的种鸡依然必须完全从国外进口。
       白羽肉鸡是欧美人花费上百年时间培育的肉鸡品种,尤其是二战以后发展神速。培育方向简单明了:长肉!多长肉!且用时越短越好!目的很明确:为了满足数量大膨胀的地球人对肉食的热望。所以,下蛋就不是白羽肉鸡的长项,那是蛋鸡们的安身立命之本。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中期,烟台等沿海区域开始引进养殖白羽肉鸡。动因很强烈,因为外汇很宝贵,而发达国家喜好这种鸡。不难理解,在那个吃肉难的时代,块大肉多的白羽肉鸡并非寻常百姓所能轻易消受的。如果你和外贸单位没有丝毫瓜葛,“洋鸡”也只能风闻而无缘亲见,更遑论大快朵颐。所以,“洋鸡”这个称谓不仅指它的来源,其实也暗含着一种不可轻得的艳羡。直至九十年代中期,经过二十来年的行业大突进,白羽肉鸡这才成为寻常百姓家餐桌上的寻常之物。
       设若你在如织的人流中随手拉住一位:“嘿,朋友,做个社会调查哈,你对肉鸡有啥印象?”
       二十年前,在他们的描述中,你会感受到那种两腮充盈大口吃鸡的酣畅感,还有口腹之欲得到满足的幸福感,整体是正面的;今天,大概率是负面的。批评的箭簇射向两个标靶: “不安全”和“不好吃”。而“不安全”的标靶上有三个点被射成了窟窿:打激素、药残高、八翅六腿无毛的转基因鸡。至于“不好吃”这个标靶,倒是简单,整个一个窟窿,不是“传统鸡”。
       再追问,对于“不安全”标靶上的三个窟窿点,你会发现,其实被访者并未亲眼见过肉鸡的养殖场景,也没有明确科学证据来源,大体上是口口相传、网上看到,加上自己的合理推论。当然,间接证据也是证据。这不是问题关键,关键是人们何以坚信这些“证据”呢?
       受访者都会在最后有一番无从驳倒的结案陈词:“洋鸡”是在“非传统”的状态下大规模人工养殖的,必然要用激素才能保证速生,多用药才能保证不生病。至于八翅六腿的转基因技术那更是必然的选择,因为鸡腿、鸡翅是卖价最高的部分(这样说来,这种“想要啥只留啥”的基因技术应该是欠发达国家的发明,不然肉鸡应该是胸大无比而腿翅皆无才对,因为在欧美发达国家,鸡胸肉的价格要远远高于鸡腿和鸡翅)。“不好吃”的原因显而易见:人工养殖的肉鸡口味不如“传统鸡”,因为后者是传统的。
       原来,“非传统”才是一切负面评价的源代码,一旦“非传统味道”的认知成立,它就会自动裂变生成一串佐证“不好”的证据,你驳倒一个证据,它会替补上更多的证据。就像认定邻居偷了斧子的人,怎么跟他解释都无济于事。
       类似白羽肉鸡的例子俯拾皆是。人们都在痛心疾首,现在的猪、鱼、水果,乃至粮食,“都没有传统的好吃了”,而它们也都像白羽肉鸡一样内含凶险的不安全因子。作为人类社会“非传统”的集大成者——城市,更有无数专著论证它对人性的扭曲和戕害……
       总之,一旦我们认定某种事物“非传统”,身体中的某个按钮就被触发,生成出一系列论证其“不好”的论据,进而对“非传统”的事物心生戒惧、厌弃。如果外界有类似传言,那就会产生强烈的共振。
       然而,“非传统”就真的不好,“传统”就真的好吗?答案将伴随着人类发展争论不休,可能永远无解。但不论如何,人类发展史终究就是一部与自然渐行渐远的奋斗史。
       在现代农业从业者看来,白羽肉鸡42 天能长到2.5 公斤,是百年育种的结果,和激素扯上关系是缺乏常识的无知。现代化的农业就应该规模化生产,在严格控制的状态下运行,这样才能有足够的产量和安全保障。但在很多人的脑海中,鸡是祖母脚边咕咕啄食的鸡,猪是那头在农村泥塘里打滚、一整年才长到百斤的猪,而苹果得苦等多年才能挂果……如果两百年前的一个农民穿越到人们脑海中的农业世界,稍一愣神,就可以卷起袖子干得有条不紊;如果穿越到现实的现代化农业生产场景中,他必然像个被扔到陌生世界的孩童,惊恐得手足无措。
       出现这种认知和现实的错位,也和都市人与现代农业生产的普遍隔绝有关。人们对生命健康日渐重视,但对现代农业缺乏亲身体验的机会,对其技术进步懵懂不知,再加上体内那个植入到基因中的按钮,几方叠加,谣言的社会共振愈加剧烈,伤害力持久不衰。这就不难解释为何有关白羽肉鸡的耸听危言,能那么深入人心,传播力爆表了。出现这种结果,包括白羽肉鸡行业在内的现代农业从业者们或应思考:是不是自己的保守自封,不谙与公众互动,也是原因之一呢?
       本书的重点当然并不是为白羽肉鸡正名,我们希望你能掌握更多关于白羽肉鸡的美妙吃法,上面说那么多,只是希望您能理性审视心中对白羽肉鸡的疑惧与厌弃,放心享受白羽肉鸡的美食乐趣。事实上,它确实值得你去了解。
       白羽肉鸡因为生长期短,它的肉质就很鲜嫩,可消化蛋白高,脂肪含量很低,且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,富含多种人体必需的氨基酸,是营养界公认的优质的人类动物蛋白来源。如何应对营养过剩、膳食结构失衡等影响国人体质提升的时代难题,《中国居民膳食指南》不惜用大篇幅阐明一条基本策略:在红肉消费量占比畸高的我国,引导国人适度减少红肉消费,增加以鸡肉为代表的白肉消费量,对提升国民体质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。
       然而,相对于在快餐业、集体消费中的大行其道,在中国家庭内部,白羽肉鸡却并未得到家庭主妇们的青睐。个中原因当然有负面心理的影响,细究之后会发现,其实另一个颇为有趣而又不易为人所觉察的原因才是关键:她们是因为不善烹饪白羽肉鸡,才觉得这“洋鸡”不好吃,进而冷落了它。
       白羽肉鸡在市面上通行的吃法,无非是以肯德基、麦当劳为代表的各类快餐吃法,那种菜品当然不适合我们中国家庭的餐桌。而我们中餐的吃鸡文化是建立在“传统”的“土鸡”身上的,它生长期长,肉质坚韧,脂肪含量高。炖,是传统烹饪鸡肉的首选大法,越炖越香,肉耐嚼有味。让人哭笑不得的是,白羽肉鸡烹饪方式可以千变万化,但唯这个“炖”恰是它的阿喀琉斯之踵,因为其肉质鲜嫩,一炖肉就烂在锅里,食之无味,弃之可惜了。
       真可谓“尺有所短,寸有所长”,相对于“土鸡”坚韧的肉质特色,鲜嫩的白羽肉鸡为美食家创意菜品提供了更为广阔的想象空间。我们邀请国家级烹饪大师、美食达人、营养专家,专为中国人的胃研发了一批白羽肉鸡菜品。希望本书能激发美食家、厨师巧妇们烹饪肉鸡的创意和热情,让“洋鸡”更适合我们中国人的味蕾,让健康营养的鸡肉在我们中国家庭的餐桌上焕发更大魅力,让中国人更健康长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