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章详情

您当前的位置:首页 > 行业科普 > 品种介绍 >

您当前的位置:首页 > 行业科普 > 品种介绍 >

安徽省皖西白鹅品种资源保护实施方案

原发表日期:2005-04-29来源:中国畜牧兽医信息网

原发表日期:2005-04-29

来源:中国畜牧兽医信息网

  皖西白鹅原产于安徽省西部地区,是我国优良的中型鹅品种之一。具有早期生长速度快、肉用性能好和适应性强等特点,尤其是皖西白鹅羽绒,以朵大绒长、蓬松度好享誉国际羽绒市场。皖西白鹅体态高昂,细致紧凑,全身羽毛白色,颈长呈弓形。肉瘤橘黄色,圆而光滑无皱褶。虹彩为灰蓝色。喙扁阔、呈橘黄色。蹼橘红色。约6%的鹅颌下带有咽袋。成年公鹅6-7千克、母鹅5-6千克。母鹅6-8月龄开产,年产蛋2-3窝,年产蛋25个,有3-4%的鹅可连产30-50个蛋;平均蛋重142克,蛋壳白色。每只鹅产羽绒350克,其中绒毛量为40-50克。鹅60日龄体重达3-3.5千克,90日龄达4.5千克。皖西白鹅目前群体有2000万只左右,是安徽省最重要的家禽资源之一。 长期以来,由于对皖西白鹅缺乏系统的研究和保种,在农村大多自繁自养,使得皖西白鹅的遗传资源愈来愈窄,后代的近交衰退表观十分明显。为此,皖西白鹅已被农业部列为国家重点保护的地方品种。 一、保种的任务和目的: 皖西白鹅种质保护的主要任务和目的是在该鹅种调查、收集和整理的基础上,建立品种资源场,应用需要群体小、技术难度较低、保种效果良好、比较适合我国保存禽种多样性的“家系等量随机选配法”,保护皖西白鹅的优良性状,并将群体遗传漂变降低到最低程度。同时,建立皖西白鹅的扩繁场,满足社会需求,形成保种与开发的良性循环。 二、保护目标的确定 针对皖西白鹅的种质特性,确定重点保护性状为:羽色,体型,早期生长速度、羽绒产量和品质及适应性等性状的遗传多样性。群体近交系数控制在0.1以下。 三、保种实施具体方法 1、建立皖西白鹅品种资源场 承担皖西白鹅保护项目的金安区种鹅场始建于一九八六年,是省重点种畜禽繁殖场,位于六安市郊、地势平坦,交通便利,环境优雅。举世闻名的淠史杭总干渠贯穿南北,不仅水资源丰富,而且也是一条人工自然屏障,对疾病的隔离起到了很好作用,场内布局合理,鹅舍坐北朝南,空气流通,光照充足,冬暖夏凉,运动场宽敞平坦,大面积的人工和自然水面紧靠运动场,利于鹅在水中洗浴、浮游、交配和觅食水生食物。水面两端设有自动排放装置,水质好、无污染,大面积的天然牧场和人工草场解决了种鹅的游牧和饲料。场内配套设施齐全,拥有鹅病防治室、人工孵化中心、科研中心、饲料 加工厂、水产养殖场等。现有种鹅核心群2000只,后备种鹅1000只。全场有正式职工13人,临时工86人,其中中级职称4人,初级职称10人,技术工人30人。场长、法人代表袁绍友同志中级兽医师,长期从事皖西白鹅的科研和生产工作,具有一定的专业技术理论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,多次荣获省(部),地市级奖励,对皖西白鹅的保种和开发利用做了大量的工作。 该场多年来集科研、生产、服务于一体,坚持围绕皖西白鹅种质资源保护这一重点,开展试验示范推广等项工作,建场以来,承担了农业部下达的皖西白鹅种质资源保护项目。实施了国家科委下达的种植饲草养鹅、水产水禽高产高效综合养殖,白鹅规模养殖,以及省科委下达的皖西白鹅经济杂交组合试验,鹅肥肝填饲试验,皖西白鹅人工孵化,皖西白鹅保种等科研项目。同时面向农户培训推广活鹅拔羽绒,鹅疫病综合防治,科学饲管、还利用短光增料等高新实用技术提高皖西白鹅的产蛋量及繁殖率,增加效益。场内实行科学管理,从种鹅饲养到育雏,都严格按照规程办事,规范操作,各个环节严格把关,通过严格管理,提高了本品种的素质。二000年鹅场又与安徽农业大学畜牧水产学院、上海交大农学院合作,在皖西白鹅大群选育,提纯复壮、人工孵化,饲草种植,精料补饲等方面均取得较大突破,为皖西白鹅种质资源保护和综合开发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。为了有效地保护皖西白鹅这一种质资源,严格按照1987年省农业厅和省技术监督局发布的《皖西白鹅品种标准》开展选育工作,对销售出场的种鹅和雏鹅按照要求出具系谱证书,种畜合格证和动物检疫合格证,并跟踪服务、与客户建立长期的售后服务关系。 今后,将在现六安市金安区种鹅场的东侧扩建种鹅品种资源场,分为保种核心群和普通繁育群二个部分。 保种核心群:新建一栋育雏舍(240m2)、一栋育成舍(350m2及相应的运动场和水面运动场);新建可设80个小间的成年种鹅舍(300 m2及相应的运动场和水面运动场)。 普通繁育群:新建500 m2种鹅舍及相应的运动场和水面运动场。配套有孵化车间(300m2)。青饲料种植地100亩。 2、查清皖西白鹅的种质特性 按品种资源调查的要求,开展皖西白鹅品种资源调查。鉴定皖西白鹅的外貌特征,测定成年鹅的体重和体尺(体斜长、胸宽、胸深、龙骨长、骨盆宽、胫长、半潜水长);早期生长速度;产蛋性能;羽毛品质等。并应用分子生物学方法(血液蛋白多态性、RAPD和微卫星)测定其品种的遗传多样性。建立安徽皖西白鹅数据资料库。 同时,收购部分符合皖西白鹅品种标准的种鹅,种群。 3、建立保种核心群 (1) 建立父系家系,小间配种。建立80个父系家系。每个父系家系l公5母,放入一个配种间。每只种鹅均编脚号,进行生产性能个体记录。 2)应用谱系孵化技术繁育。每只种鹅所产的种蛋均编父号、母号,分家系入孵,出雏时装入袋中。留种雏鹅每只均编蹼号,记录在谱系孵化登记表中。 (3)每家系在育雏、育成阶段随机选留公鹅3-4只,每只母鹅随机选留后代3-4只作保种后备鹅。如个别母鹅无后裔时,则在该家系中的其它母鹅后裔中,随机选留递补。 (4)每世代在120日龄左右,组建新的家系,在后备群中随机选留,每家系l公5母。多余后备鹅进入普通繁育群。在组建新家系时编制配种计划表,按随机方式组建;并认真核对系谱,在每一家系中严格避免全同胞或半同胞组配。 (5)在家系特别是公鹅出现缺失时,或保种群经监测出现基因漂移等情况,将在普通繁育群中选择后备种鹅递补。 (6)建立完善的卫生防疫和饲养管理体系。 根据保种区和产区家禽流行病的特点,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并及时免疫,重点是做好种鹅的蛋子瘟、小鹅瘟、禽霍乱和鹅的副粘病毒病的预防;实时监测其它细菌性的疾病并防治。做好保种场的日常环境消毒、隔离等卫生管理。建立规范化的饲养管理规程,保持饲养管理的稳定。 (7)保种群的世代间隔。二年一个世代。 4、普通繁育群 繁育群将分成10个小群饲养,每群150只左右。繁育群随机组建,随机交配。每年更新50%的种鹅,且种鹅苗均来源于保种核心群。 四、保护效果的监测措施 每世代均鉴定和测量保种群每只种鹅的有关外貌体尺、生产性能,测定血液蛋白(Akp、Tf、Es、Amy、Pa、Pas等)多态性,进行RAPD和微卫星分析。统计分析比较每世代保种鹅群数量性状的变化,计算近交系数、基因频率的变化和遗传漂移的情况。对保种效果实时监测,并根据情况作适当的调整。 五、建立皖西白鹅的保种资料库 详细记录每代保种鹅群的外貌特征、生产性能、遗传多样性等有关数据资料,建立资料数据库。每年均对数据资料进行统计与分析,撰写保种状况报告,报有关部门。 六、健全皖西白鹅的保种行政技术保障体系 在农业部、省农业委员会的支持下,在国家和安徽省畜禽遗传资源管理委员会的指导下,以安徽农业大学畜牧水产学院、省畜牧技术推广总站作为技术依托单位。责任单位为安徽省农业委员会畜牧局,承担单位为六安市金安区畜牧局、六安市金安区皖西白鹅原种场。省、市、区业务部门和财政部门组成方案实施领导小组,负责保种方案审定、协调、保种经费筹措等。品种资源场负责种鹅日常饲养和保种方案的实施;安农大畜牧水产学院、省畜牧技术推广总站负责保种群种鹅有关性能和遗传多样性的测定,并为皖西白鹅建立品种资料库,确保保护目标的实现。 --全国畜牧兽医总站畜禽品种资源处